考上醫學院,代表人生「成功的開始」?

作者:Jen Chen/公關女子圖鑑

檢視相片

近日大學指考放榜,一名高雄女中應屆畢業生,在校成績原先排名 400 多,卻因成為該校唯一考取台大醫學院的考生,而以全校第一名之姿畢業──戲劇性翻轉的題材,果然吸引媒體爭相採訪,卻也意外引發花邊新聞,並再度經由媒體放大渲染後,延伸至社群。隨著該名學生主動發表聲明,話題炒熱至高點。

這則事件誘發出許多有趣的議題切點,包含媒體偏頗的報導、年輕世代的戀愛觀、指考志願的選擇、社會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兩性在傳統觀感上不平等的刻畫……等等,都相當值得逐一深入探討。只是,拙見認為,若單就事件本身辯論,稍嫌可惜了。

志願的選擇、未來該何去何從,是許多學生正在面臨的第一堂人生課題。「台大醫學院」始終是眾多考生們嚮往的第一志願,然而這世俗對於「成功」的認定,卻不一定「正確」。故本文希望「將傘開得大些」,一起來探討(台灣)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謹希望在選擇學校志願這個重要時刻,能帶給有需要的學生們,一些思考的依據和準則,幫助判斷往後人生的志業(不一定一體適用,但若能發揮一些價值,自然是更理想了)。

「如果想做份對世界最有幫助的志業,別去當醫生」?

由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夫婦成立的慈善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所資助, " 80,000 Hours " (八萬小時)是間相當知名的全球非營利組織,旨在運用世界頂尖學院所進行的學術研究,以事實和數據佐證,替那些「盼望思考如何盡一己之力,帶給世界最大改善」的人規劃職涯發展。

根據「八萬小時」裡的諸多世界級學者們分析,很顯然地,若你想要人生做份有意義、對世界有幫助並能濟世救人的志業,「當醫師」未必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

    1. 供過於求:平均每 200 人中,就有一人是醫師。以全球人口的就業比例來看,全球現在擁有的醫生數量,已遠超於總人類的整體需求。
    2. 預期壽命延長: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在 1900 年代是 47 歲,到了現在,已是 80 歲。從前需要大量的醫師,是由於生活環境困苦、飲食來源不明、物資極度缺乏、人類的不文明導致衛生習慣偏差、細菌病毒感染源多;但現今的社會,生活條件越發優渥,多半地區擁有健全的醫療系統,穩定的食物與飲水來源,使人類的壽命得以持續增長。
    3. 醫療技術研發:醫院裡,成天像《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劇情般,遇到古怪稀奇病例的機會著實的少。因為疫苗和藥物的研發,能做到事先預防並抑制許多病源;當然還是有癌症、Alzheimer's、AIDS 等病痛是尚未突破的,但人類無故受到病魔纏身,致命威脅的機率已降低許多。

當然,這絕非否定「醫師之於世界的貢獻」,而是提醒,若想透過科學分析的基礎達到「利他」的最大效益,我們應認知到尚有其他迫切的議題能最有效改善世界,同時達到自我的實現。

「有效利他主義」:如何評估一份職業所能產生的「最大改變」?

影片說明:Princeton University 生物倫理學教授 Peter Singer TED 演說:「為何與如何成為有效的利他主義者」

人的一生,平均有 8 萬小時貢獻給工作(80,000 Hours 的命名緣由),乍聽之下很充裕,可是,若和世上充斥的各種問題:氣候變遷、海洋生態破壞、種族紛爭、核武戰爭、難民去留、極端貧富差距、兩性不平等、瀕臨絕種的動物苦難……相較起來,想要拯救世界,一人一生可貢獻的時間,相對顯得渺小許多。

在所有人類可能協助改善世界的問題中,究竟該如何選擇一份「能產生最大改變的地方」,進而投入這 8 萬小時,使一生的志業更具意義──這個思維觀點(註一),被學者稱做「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um),也是「8 萬小時」的學者們,致力影響人類思考職涯和志業的關鍵;他們因此提出了 4 個根據

    1. 職涯資產(Career Capital):一個人在專業技術、人脈與公信力上所累積的無形資產,是否能協助你轉換到其他領域,成為有能力改善問題的人?
    2. 直接貢獻的潛力(Potential for Direct Contribution):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少機會能直接對整體社會發揮影響力?或反問自己,這工作若非由我來做,有差異嗎?
    3. 捐款的能力(Donation Potential):捐款最快速能行善的方式,但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收入的高低,只是高收入,卻無法保證你有捐款的能力,還須取決於這份職業所帶來的穩定性和生活消費。
    4. 潛在的擁護與支持者(Advocacy Potential):這份職業能帶給你多少機會,認識這領域中最頂尖的意見領袖(Thought Leader)或重要影響者(KOL)?

以「行醫」而言,縱然在社會觀感裡,長期受人尊重與景仰,且收入高又穩定,但若以上述 4 個根據逐一分析,結果可能與想像中不同

一來,醫師的專業知識所能轉換到其他領域的貢獻有限;二來,這份工作不由你做,也有其他醫生可以做;三者,考量到醫療體系、工作時間和壓力,醫師並沒有先天特別良好的環境,能結識此領域頂尖的影響者。

若要幫助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創造影響力(make impact),這並不會是最能幫助世界的工作選擇,因為這世界現在需要的,不是再培育出更多優秀的醫生。

檢視相片
圖說:現今職場中,最能替世界帶來影響力和改變的16 個產業。圖/80,000 Hour

跳脫世俗對「成功」的定義,尋找人生的「天職」

台灣的市場與職場,靠著早期「製造代工」的專業實力獲利,使全民經濟起飛;如今,世界的資訊版圖,又以互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工程為主流的「硬實力」 取勝,因此不難理解,我們的父母親師長一輩,和整個社會風氣與文化,推崇一「技」之長,並不重視「軟實力」,諸如創意、溝通、領導、管理、協調、 行銷、 公關、甚至是職涯的發展。

然而,這個世代的我們,或多或少都願意相信,工作可以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天職」──那種人生必定要做的,充滿熱情、符合專長、有錢拿又對世界有幫助的事情;當然,找尋這份「天職」是有前提和準則可以依循的(我想我們都能同意,不能沒有收入餓肚子、不能做對人類有危害的事,就是兩種大前提。)

沒有人說過這個過程很容易,正是因為尋找天職的過程很花時間與腦力,且不是一次就能找到,至今才沒有那麼多的人能夠做一份「天職」,而我淺見認為,越早開始尋找,越有機會。

因為傳統學校,已無法教會我們「適合在未來生存」的知識與能力了

人工智慧世代的到來,勞力將大舉被取代(註二),而傳統的教育體制,卻似乎沒有改變的打算,仍在替下一代準備那些「顯然無法適用於未來世界格局上的知識和技能」。也因此,全球有越來越多的實驗學校出現, 嘗試跳脫現有的教育體制,盼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播知識, 好比可汗學院CourseraUdacityTED,都教育和幫助我們、甚至是下一代,儲備那些在未來才會出現的工作機會與能力。

影片說明:"Riverbend School" — 由印度 Kurani 機構所創辦的第一間教育孩子「如何快樂生活」的學校

當然,不只知識教育,軟實力的培養也同等重要,諸如價值觀養成、專注力、自我表達、情緒管理等心理層面;為此,月餘前印度甚至開辦了一所「快樂學校」:Kurani,希望父母與孩子在追求知識成長時,不掉入世俗所謂「功成名就」,形塑孩子健全的人格與三觀,成為快樂、富有同理、能幫助他人和社會的人(註三)。

給 Millennial 世代:未來的工作,將是一切軟實力的結合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今年初公布了一項重點研究,未來人類的工作將圍繞 3 件事:想像力、創意和策略,這全是「軟實力」的結合;因為人工智慧,在不久的未來將取代硬實力。

Steve Jobs 就曾經這麼評論過與他一同在車庫創業的夥伴:「我是交響樂團的指揮,Wozniak 只是很會拉琴的樂手罷了。」再怎麼會寫程式的工程師,若無法運用所學發揮影響力,也只是名出色的工匠而已。這些能力在現代的社會發展下,顯得越發重要,卻也突顯現代的人才市場有多麽匱乏;鮮少有人教育我們,如何有準則和策略地,去練習「軟實力」和「人生核心價值」的意義(註四)。

然而我相信,如果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核心價值,就能運用「說好故事」的軟實力,開始建立自我品牌, 最終,結合職涯資產(專業技能、人脈、公信力)發揮個人影響力,在自己定義的成功裡面成功。因為這樣的人,一生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很優秀的。

恭喜所有考生結束了這段辛苦備考的日子,無論你現階段的選擇是否理想滿意,都不影響你們追求自己的核心價值,祝福你們都能儘早找到人生的甜蜜點:)

。台灣亦有發起人,將此理念帶回台灣提倡:台灣的動機已經足夠,我們需要的是實踐!─有效利他 黃資雅' data-reactid="82">註一:根據「八萬小時」創辦人,英國牛津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Will MacAskill 定義,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是:每人盡最大能力,以科學研究和佐證的方式,做出最有影響力的事情,不是做一個改變,而是做能力所及最多的改變,詳細可參考專訪:You have 80,000 hours in your career. Here's how to do the most good with them。台灣亦有發起人,將此理念帶回台灣提倡:台灣的動機已經足夠,我們需要的是實踐!─有效利他 黃資雅

註二:有興趣多了解世界人力市場需求改變、工業革命時代、人工智慧變遷改變未來工作的讀者,推薦《第二次機器時代: 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一書。

註三:印度學生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的事件頻傳,2014 至 2016 年間共有超過 2.6 萬名學生結束生命,其中近三成皆是因考試失利。首都新德里市當局宣告「快樂」將成為為學習新重點,公立學校每天有 30 至 45 分鐘的「快樂課程」:"Happiness Curriculum introduced in Delhi govt schools"

註四:《Ikigai》尋找人生意義:Ikigai: 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中文導讀: 人生好迷惘,我到底適合做什麼?試試 Ikigai ,4 步驟找到你生存的價值

Let's block ads! (Why?)



via 理財就業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s://ift.tt/2MywTUV
RSS Feed

If new feed item from http://ftr.fivefilters.org/makefulltextfeed.php?url=https%3A%2F%2Ftw.news.yahoo.com%2Frss%2Fmoney-career&max=3, then s

IFTTT

張貼留言

0 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