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今周刊專欄作家 鄭博仁
自己沒有的東西,當然覺得別人的比較好,但是,與其陷入負面、妄自菲薄的悲觀氛圍中,不如以正面心態專注自身的核心優點,把所長之事做到最好,走出自己的路。
我最近每次回到台北,都感到一股負面和悲觀的氣氛,周遭充滿了片面的報導,缺少重要的國際新聞,不然就是電視節目中的謾罵。
我碰到的創辦人也都急著告訴我:「台灣市場太糟、太小,因此我擬了一份全球市場的計畫。」我往往回問他們,「你覺得,你的產品在最熟悉的台灣市場已經飽和了嗎?不然為什麼覺得台灣市場太小呢?」
許多創辦人可能為了融資,所以被迫思考海外市場,但並非所有產品都適合全球化。而且真正全球化的方法,往往來自於先主導了自己熟悉的市場之後,才在過程中找到可全球化的人脈和機會。
這幾周的大新聞之一,就是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拿出137億美元購併了以有機食品聞名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除了以亞馬遜的角度看大企業的零售策略之外,其實也可以從全食超市的角度,看一間實體的生鮮超市怎麼專注地做到價值137億美元。
在上一篇的專欄中,我談到最近拋棄了網路思惟優先的態度,不只因為線下的客戶無法藉由網路行銷一網打盡,更因為線下還存在太多的痛點亟待解決。
尤其台灣的中小企業一直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必因為「網路創業」備受追捧,而強迫自己以科技公司的角度去找商業模式,或硬是套上其他國家的經濟策略。
如果一味看遠,反而很容易忽略自己周遭的問題,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創業機會;另外,由於網路產業和人口紅利,皆與投資環境息息相關,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和美國與中國相比。
自己沒有的東西當然覺得別人的比較好,台灣不必因此妄自菲薄,而是需要更多正面的力量,專注於自己擁有的優勢,然後把資源最大化,把產品做到極致。
當「網路」已經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創新未必只會發生在網路上。
美國有許多公司在實體生活中創造了價值,而台灣也出了鼎泰豐、85度C這些跨國知名企業,他們不僅僅只是一個消費性品牌,也必然能在商業模式或消費升級方面帶領突破。
我們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在自己的崗位上把事情做好,就能逐步影響、提升周圍的人。
(本文著作權屬今周刊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網友秀20年前薪資單 嘆:現在勞工真的很可憐" data-reactid="44">延伸閱讀 網友秀20年前薪資單 嘆:現在勞工真的很可憐
http://ift.tt/2wriiSN;" data-reactid="46">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
Let's block ads! (Why?)
via 理財就業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ift.tt/2oO4Iqt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