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屈居下風的兩個關鍵因素就是薪資與法令。 2. 中國大陸近年薪資上漲快速,2012年的漲幅高達10%, 2016年仍有6.79%的水準。 3. 唯有法規鬆綁與政策鼓勵雙管齊下,否則無法因應目前人才高出低進所帶來的嚴峻挑戰。 根據英國媒體Business Insider在2017年2月公布的調查結果,台灣以醫療制度和消費水平打敗新加坡、日本及奧地利等勁敵,拔得2016年「世界前21名最宜居國家」頭籌。 該調查在2016年8月,由全球最大外派社群網路InterNations連續3年針對全球外派人士進行「外派內幕調查」。調查對象涵蓋174國、14,300名居住在191個國家的外派人士,調查內容包括:生活品質、個人收支以及工作及生活平衡等層面,並以個人幸福度、旅遊、休閒、健康與福利等43個項目為調查標準,台灣擊敗其他66個國家,成為外派人士心目中的全球最宜居住地,其中更有36%的人考慮永留台灣。 但外國人想來台灣工作或居住並不容易;台灣對於外國人來台就業或居住的法規與環境,可能更嚴格於競爭的國家。例如:香港、新加坡、韓國、甚至中國。諷刺的是,外籍人士想來台居住,許多台灣人才卻想出國打拚。根據國研院2017年3月公布的博士生出國意願調查,就回收5,196份有效問卷分析,3成3的博士生未來5年內有意前往海外工作,未滿35歲的博士願意出國比率更高達5成以上,其中又以美國、大陸為最想前往國家的前2名。至於遠走他鄉工作的原因主要以「國內就業環境不理想」與「海外高薪與優渥條件挖角」為主。 此趨勢與主計總處在2017年所公布的海外就業統計相符。根據該統計,從2005至2015年10年之間,台灣海外就業人口由34萬人倍增至72.4萬人,其中到中國就業占比仍最高,高達58%。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人口國際流動中呈現「高出低進」現象。其形成的主因之一就是台灣10多年來薪資沒有成長,甚至呈現「倒退嚕」,這讓台灣優秀人才想出去,各國也不約而同積極挖角。 另一個原因則是政府為保護本國勞工,透過就業服務法及相關子法與行政命令,收緊外國專業人士來台的工作許可。據統計,持有效聘僱許可在台工作的外國專業人士到2015年首次超過 3 萬人。由於流出者眾、流入者稀,白領人才赤字難以避免。 相對於外國白領階級引進的困難,台灣卻引進大量藍領外籍勞工。據內政部統計,在2015年6月底在台外籍人士(不含中國人士)共計77萬5,000人,86%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外勞57萬9,000人,占總數74.7%最多,尚未歸化取得國籍的外配則有5萬1,000人,占6.6%次之,兩者合計占我國外籍人士的8成1。到2016年底,外勞在台總數達到62萬4768人,比台灣原住民人口54萬人還多,可見問題嚴重。 大陸薪資漲勢超越日本 中研院長廖俊智在2016年底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說,台灣攬才常遇薪水太低、退休年限等問題。若以特殊待遇延攬人才,如特聘、特聘講座等,常被指控為肥貓。因此他建議台灣攬才須提供誘因,不能以願者上鉤的方式處理。 台灣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屈居下風的兩個關鍵因素就是薪資與法令。首先就薪資而言,根據主計總處歷年受僱員工薪資變動情況調查,在1987-1996年間,台灣年平均薪資增幅達9.3%,若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的3.2%,實質成長率仍高達5.9%。但從1997年開始的20年,台灣薪資成長率開始呈現停滯。在1997-2006年的10年間,薪資平均成長率為1.7%,若扣除CPI的0.8%增幅,實質成長率已低於1%(只有0.9%)。但是2007-2016年的薪資年平均成長率更差,只有1.3%,若扣除CPI的1.2%增幅,這十年年平均薪資實質成長率只有0.1%。 而日本產經新聞2017年4月報導,將購買力因素考慮進去的大陸高級白領月薪近20年大增近20倍,已超過日本。產經新聞引用日本綜合人才服務業者保聖那公司在2016年針對1,313家在大陸投資的日本企業問卷調查指出,大陸近年薪資上漲快速,其中2012年的漲幅高達10%,之後雖逐年降低,但2016年仍有6.79%的水準。該公司預估2017年大陸薪資成長幅度仍可達到6%左右,此種薪資增幅以台灣目前難以跟上。 7大緊箍咒 國際人才就業難 台灣人才的另一個問題則是法令問題。退休法規只是冰山的一角,台灣若要引進優秀國際人才,諸多不合時宜的法規與制度必須有所調整。 國發會在2015年針對在台外籍人士進行「外籍人士國際生活環境滿意度調查」取得1,200份左右的問卷。分析後發現外籍人士在台面臨的問題均與法規制度有關。 1.簽證取得困難 由於就業服務法之限制性規定,以致我國對外國人來台工作簽證管制嚴格,外籍人才來台申辦工作簽證等相關作業流程不但繁複,還須親臨3個政府機關辦理;相對於各國為便利外國高階人才提供特別簽證,如新加坡「個人化就業准證」(PEP)」、英國「卓越人才工作簽證」、美國H-1B簽證,台灣則完全不提供外籍人士長期尋職簽證了。 2.工作上的障礙 目前就業服務法僅准許取得永久居留之外籍人士可直接向勞動部申請個人工作許可,也可自由轉換工作無須經雇主申請,但其餘外籍人士一旦離職,尋職及轉換雇主僅有6個月之寬限期,這些限制也造成外籍人士轉換工作的困難。此外,自由藝術工作者無法申請工作簽證、外籍人士配偶取得工作簽證不易、外籍人士無法教授「外國語文」以外之技術補習教育、以及缺少單一平台提供就業媒合服務與相關就業資訊等,也都困擾外籍人士。 3.居留與入籍的限制 根據入出國及移民法規定,外國人在台合法連續居留5年,每年居住183日以上,得向移民署申請永久居留。但縱使取得永久居留權後,該法仍要求應每年在台居留達183天以上;即使外籍人士取得居留證,其子女也無法長期在台居留,當外國人要求申請歸化我國籍時,必須放棄原有國籍,也是困擾之一。 4.金融服務的提供與利用。 在台灣,外國人申請信用卡常遭拒且貸款不易。此外,網路銀行功能及介面不友善,金融英語服務不夠完善等問題,讓外籍人士無法輕易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務。 5.稅務問題 台灣個人所得稅率高達45%,若加計健保附加,更高達47%,與新加坡、香港等競爭對手相較明顯偏高,不利吸引高階人才。此外,台灣與外國所簽訂的租稅協定較少,無法有效排除雙重課稅問題。縱使外籍人士在台納稅,在申報所得稅時也無法與台灣民眾享受到相同待遇,例如子女教育費用無法列入所得稅扣除項目等。 6.退休與勞健保限制 除了65歲強制退休的規定外,對於外籍人士,欲加入台灣健保有 6個月等待期的限制,縱使已合法居留之外籍父母在台新生兒也須等 6 個月始可納入,來台工作的外籍人士也無法加入勞退新制。 7.整體國際化環境不足 台灣對外國學校限制嚴格,以致欠缺外籍人才子女雙語教育資源、英語環境不夠友善(如:各地路標及地圖未能採用與國際一致的音譯方式、各項申辦作業缺乏外語服務)、申請手機需繳納保證金並限辦1組號碼、未能提供外籍人士有關政府部門及台灣即時資訊等問題。 打破保護主義 早在1960 年代政府為鼓勵外商來台投資,訂定僑外投資條例後就有外國專業人士來台工作,並在台灣經濟迅速發展後勞力短缺,從1980 年代後期開始引進藍領外勞來台工作。例如:就服法第42條就楬櫫「本勞優先」原則,明確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勞動條件、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安定」,「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外國人未經雇主申請許可,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工作」(第43條),凸顯該法以保護台灣人就業為主軸。 其中與外籍人士來台工作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第46條。其明文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之工作,僅以該條所規定的11種類型為限,其中最為國人所熟悉的就是外國語文教師(第四款),運動、藝術、演藝(第六款),以及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第九款)。 但是該條也有多款涉及外國專業人才(白領)聘僱的類型,包括:專門性或技術性之工作(第一款)、華僑或外國人經政府核准投資或設立事業之主管(第二款)、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專以上校院或外國僑民學校之教師(第三款第一項)、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第十款)、以及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第十一款)等。 對於中國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或商務等活動,陸委會則另外訂定「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從事商務活動許可辦法」加以規範。對於在台設有營運總部的台資跨國企業,則訂定「跨國企業內部調動之大陸地區人民申請來台服務許可辦法」,允許這些跨國企業得調動企業內部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服務。 現行外籍人士來台工作的法規制度而言,除了就服法之外,還包括其他法規。有感於規範僵化,政府改以政策推動,例如:行政院在2015年通過「創業拔萃方案」,採行「創業家簽證」,希望以法規鬆綁及提供較其他國家便利之居留條件等誘因,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創新創業。 由於「人才為興邦之本」,若無優秀人才,不論企業與國家均無從發展。欲吸引外籍人士來台工作並非易事。在各國競逐國際人才、國內人才外流,人才赤字日趨嚴重下,除推動修法外,政府各部門應採行較創新的措施來改變目前態勢。例如:科技部2017年4月公布「海外人才歸國方案」,對45歲以下博士級人才返國除提供科學園區提供、協助子女就讀雙語學校外,最高每年將提供5萬美金(約150萬元台幣)補助,若將此方案擴大至國際人士更佳。唯有法規鬆綁與政策鼓勵雙管齊下,否則無法因應目前人才高出低進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Let's block ads! (Why?)
via 理財就業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ift.tt/2paceHI |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