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薪資不僅漲幅慢,物價也逐年「穩定成長」,導致台灣人口袋裡的錢越來越薄。根據《中央社》,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去年105年度國人每月經常性薪資為3萬9238元,較去年增加1.35%,為歷年最高,但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實質經常薪資為3萬7334元,道然還不如16年前的89年度經常薪資3萬7801元。
※經常性薪資指勞工受雇主僱用後,在一定期間內以勞資雙方同意的計算標準所獲致的經常性報酬。亦即工作本薪,加上按月給付的固定津貼及獎金、按月發放的工作獎金及其他經常性給與。而「非薪資報酬」指雇主為員工支付之保險費(含勞保、全民健保、團保及職災意外險)、提撥退休準備金、退休金及其他福利津貼等等。
實質薪資才是真正的薪資
這幾年大家常說薪資水準倒退,指的就是實質薪資。實質薪資要扣除物價因素,所以會比「名目薪資」少。台灣的名目薪資雖然年年增漲,但名目薪資無法反映社會大眾的購買力。
舉例來說,假設小明每月薪資3萬元,一個月最多可以買30雙1000元的鞋子。3萬元就是「名目薪資」。十年後物價上漲,鞋子漲價25%,變成1250元,而小明的薪資只成長1萬元,月薪4萬。這時他一個月最多只能買32雙鞋子。雖然月薪上漲33.3%,但購買力只有增加6.7%。這是因為實質薪資受到物價上漲影響。名目薪資4萬元除以物價漲輻(1.25%)得出的實質薪資只有32000元而已。如果以十年前的購買力為基準,小明的實質薪資其實只增加了2000塊。
所以即便今年105年度的經常性薪資創下歷年最高,錢卻越來越薄,若薪資漲幅比物價漲幅還低,實質薪資仍然是倒退的。
(所有圖片均取自flickr)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