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立
時隔兩年,比特幣再一次回到了500美元的關鍵點位之上。從5月28日開始,沉寂已久的比特幣價格迎來了一波新的行情,累計漲幅超過了30%。當日盤中比特幣價格一度接近600美元,這一價格也創下2014年7月以來的新高。此後成交價格雖有所下降,不過仍在高處徘徊,行情似乎還在延續。特別是即將到來的7月,比特幣按其操作規則,供給應減半,勢必又將造成其價格劇烈波動。
2013年比特幣的迅速發展,引發人們對虛擬貨幣是否真正意義上的貨幣的思考。也有人認為,比特幣的出現是對現行貨幣體系的巨大挑戰,甚至有人稱其為「未來的黃金」。當初比特幣在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強力打擊下,偃旗息鼓,如今再領風騷,「亂花漸欲迷人眼」。在此情勢下,比特幣能不能買?
比特幣為何能迎來「第二春」?從數據上看,目前,中國大陸比特幣交易量已經佔全球總交易量的70至80%。
就在今年稍早些的時候,比特幣網站「CoinDesk」提出的一份研究報告估,目前與人民幣相關的比特幣交易佔據整個交易量的95%,而去年5月份這一數據是80%。
「區塊鏈」&中國熱 引爆需求
因此,不少媒體分析指出,這波比特幣的上漲是由中國投資者帶動的。由於近期人民幣的貶值,使得投資者轉向其他資產。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5 月 30 日公佈的數據,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報為6.5784,較上一交易日大幅貶值294點,創2011年2月以來新低。有評論指出,中國比特幣交易量暴增,主要是投資者想繞開外匯管制之故。
另一方面,「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風靡,也是推高比特幣價格的「幕後英雄」。「區塊鏈」技術已在全球掀起研究的浪潮。
2015年11月,擁有諾貝爾獎提名權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金融學教授喬德里(Bhagwan Chowdhry)公開表示,會將比特幣的締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推薦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審團隊。喬德里說,「中本聰的貢獻,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金錢的思考方式,很有可能會顛覆各國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將會破壞如西聯匯款(WesternUnion)這樣高成本的匯款服務,徹底消除如Visa公司、萬事達國際組織(MasterCard)和PayPal等收取2%至4%的中間人手續費,消除費事且昂貴的公證和中介服務。事實上,它將徹底改變法律合約的方式。」
一些機構也開始嘗試接納比特幣理論體系中的部分內容。根據美國有線電視CNBC報導,一個包含高盛、巴克萊等40家銀行在內的組織,正在試圖嘗試使用比特幣的交易技術進行債券交易,該系統正是「區塊鏈」,是比特幣的理論基礎。它相當於一個巨大且分散的數位貨幣分類帳簿。能夠記錄全球網路中的每一筆交易,而且這些資訊無法被隨意篡改。但這項技術目前仍停留在試驗階段,還不能大量推廣。
對於「區塊鏈」技術,大陸官方也進行了重新的認識。1月20日,大陸央行已邀集了花旗、德勤等在中國研究「區塊鏈」相對較早的機構召開數位貨幣研討會,央行行長周小川親自與會表示未來將推出央行發行的電子貨幣,但周小川特意強調「央行主導的數位或電子貨幣構架,跟民間的有區別」。
一切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實這裏有幾個概念的混淆必須注意。首先,「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是一回事,與接納比特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是兩回事,而這更不可能顛覆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會下這樣的判斷,是不清楚貨幣的職能與屬性。
對於比特幣價格的瘋狂行情,中國比特幣交易平台OKCoin副總裁兼首席研究員段新星表示並不意外,「中國的整個經濟週期進入L型通道,並沒有太多主流、穩健的投資標的。之後幾個月比特幣產出量即將減半,而天生具有通貨緊縮性質的『數位資產』比特幣,再次成為人們長期保有或短期炒作的選擇。」
短短幾句話,就套用了幾個概念。如「經濟週期進入L型」與「沒有太多主流、穩健的投資標的」的關係是什麼?「沒有太多主流、穩健的投資標的」,就代表比特幣是穩健的投資標的嗎?比特幣是「天生具有通貨緊縮性質的『數位資產』」,如果通貨緊縮,難道不會抑制經濟發展?這是一個優點嗎?還有就是「數位資產」,比特幣具有可被認可的貨幣概念嗎?
不具真正貨幣意義
首先,必須要清楚的是,比特幣不具備作為貨幣的價值基礎。比特幣是利用複雜運算法產生的一串代碼。它不同於黃金,本身不具有自然屬性的價值,這是所有虛擬貨幣最大的特點,即「虛擬性」。比特幣不僅自身沒有價值,也沒有國家信用支撐,更沒有全社會商品生產和交易作為保證,因而不具貨幣的價值基礎。如果一國宣佈比特幣非合法貨幣,比特幣在該國範圍內就無法流通,也無法承擔交換媒介功能,甚至可能一文不值,連價值貯藏的功能都難以發揮。
2013年12月,大陸央行等五部委發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後,比特幣價格大跌,許多商家相繼宣佈不接受比特幣支付,就是有力證明。
其次,比特幣沒有法償性和強制性,流通範圍有限且不穩定。無論是比特幣還是其他虛擬貨幣,都可能在一定範圍內換取商品或完成支付,但能換取商品的並非都是貨幣。例如中國歷史上的糧票、布票等都曾經在很長時期、很大範圍內公開或半公開地用來換取日用品,但從來沒有人把糧票、布票定義為貨幣。
貨幣成為商品交換媒介的基本條件,是其普遍接受性。由於缺乏國家強制力的支撐,是否接受比特幣支付,完全取決於人們的意願。一開始,比特幣主要在互聯網上使用,可用來購買網遊中的各種裝備或電子商務網站的商品,後來一些實體商家也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然而,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急劇波動,今天還對比特幣大加追捧的商家,很可能一夜之間就宣佈不接受比特幣了。可見,比特幣的流通範圍是有限且不穩定的。
從技術層面來說,所有虛擬貨幣的產生、交易、儲存方式等都不具備獨特性,比特幣也是如此。任何有自己的開採公式、遵循P2P協議、限量、無中心管制的數字「貨幣」都有可能取代比特幣,例如逐漸為人們所熟知的萊特幣(Litecoin)。可見,比特幣既沒有獨特的自然屬性,也沒有法律賦予的排他性、獨特性,因此很容易被替代。
而且,比特幣的產生過程完全基於技術而非經濟學原理,其上限數量和達到上限的時間已被技術上固定,即在2140年達到2,100萬的數量上限。很顯然,比特幣有限的數量,與不斷擴大的社會生產和商品流通之間有著矛盾。貨幣供給應配合經濟發展,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當局發行主權信用貨幣,並通過貨幣政策予以調節,使得貨幣供應量符合社會商品生產和交易的需要,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比特幣的總量和供給速度由演算法決定,與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沒有關係,完全不受貨幣當局的控制。比特幣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沒有中央調節機制,它的發行、流通和管理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組織或個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改變比特幣的供給量,甚至也沒有中間機構記錄比特幣的交易
上述,都決定了比特幣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
via ETtoday 財經新聞 http://ift.tt/29lWon4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