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值得做多久,取決的不是工作條件本身,而是…

【作者:盧智芳/出處:Cheers雜誌210期/圖片來源:ChO Illustration】

檢視相片

一邊閱讀新的一期雜誌稿件,一面忍不住回想起自己剛入行的情景:20幾年前,記者交稿的方式,還是先把稿件印出來,讓主管在紙本上批改,改完後再拿回來,逐字逐句照著在檔案上修改。一篇文章來來回回3、4次是常態,多則7、8次也不奇怪。

每次謄寫的過程中,哪裡有錯字贅句、哪裡邏輯不通不順、甚至哪裡有錯誤,每個被圈出來的缺陷,都像是當頭棒喝:為什麼先前沒發現?

我曾經有一篇文章的初稿只寫了2頁,最後發稿版本卻長達7頁,多出3倍的內容,全部來自一次次的觀點延展、論證補強。寫完了,就像從思緒到文字,都被翻來覆去、徹徹底底敲打錘鍊過一遍。

這樣的訓練,跟名廚江振誠削了兩年馬鈴薯的故事,其實不無共通之處。在削了成千上萬個馬鈴薯之後,江振誠只要一摸到它,就能判別水分、狀況和應該怎麼料理。

當中的祕密無他,無非也是從數不清的操練中,體察每次的差異和變化,不斷修正、精進,最後層層疊疊出深厚的功力。

可惜的是,即使在雜誌界,當初那樣的培育模式,如今也很難再現。科技進步加上分秒必爭,從搜尋資料到寫稿、交稿,現在大家幾乎都在網路上進行,核稿人往往直接修改後馬上發稿,好爭取最高的時效性。

少了過去繁瑣的程序,但對年輕記者來說,也等於失去了被細緻地操練、打磨的機會。如果不能更有意識地自省,找到觀摩的標竿,3、5年後,能力成長很容易到頂,一是難以開拓更複雜的議題;另外,也很��易覺得「記者就是這樣了」,感到乏味而萌生去意。

一份工作值得做多久、能做到什麼層次,取決的其實不是工作條件本身,而是「心」與「工作」間的對話。

問題是,在工作當下,「心」是否開啟?在凡事講究速度、流行多工的數位時代,工作確實可能更快被「做完」,但不見得在身上留下累積,或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

偏偏無差異化的勤奮,又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能力項目,在人工智慧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尤其是如此。

每個工作都有一個小宇宙,用心去碰撞它,才能拿到打開的鑰匙。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同一件事,做起來可以那麼不一樣。

從口袋剩3千到擁有3間台北房子:努力15年就能達成,你要不要?" data-reactid="39">● 從口袋剩3千到擁有3間台北房子:努力15年就能達成,你要不要?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檢視相片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天龍國異色 藍天變綠地
當「軟統一」碰上「軟台獨」?
高齡夫妻受孕難 先生一句話暖哭網友
選舉不能沒有格調,但格調通常都神隱
實習是為了學習 不是為了領薪水" data-reactid="58">天龍國異色 藍天變綠地
當「軟統一」碰上「軟台獨」?
高齡夫妻受孕難 先生一句話暖哭網友
選舉不能沒有格調,但格調通常都神隱
實習是為了學習 不是為了領薪水

https://goo.gl/iy5TCA" data-reactid="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

Let's block ads! (Why?)



via 理財就業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ift.tt/2Flb9sB
RSS Feed

If new feed item from http://ftr.fivefilters.org/makefulltextfeed.php?url=https%3A%2F%2Ftw.news.yahoo.com%2Frss%2Fmoney-career&max=3, then s

IFTTT

張貼留言

0 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