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智芳/出處:Cheers雜誌209期/圖片來源:unsplash.com】
幾個月前,我和一位不到40歲就當上總監的朋友碰面,對話中,他突然說:「我們七年級生是成就焦慮最高的一代。」
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為什麼?」我好奇地問,不是說年輕人大多不想過得太辛苦,所以比起大成就、大抱負,小確幸更有吸引力嗎?為什麼他卻說,這個世代對成就有著莫大的焦慮?
「就是因為不想做的,固然做不到;想做的,也一樣做不到,」他回答。
所謂不想做的,是指按照父母親的期望,找份好工作,結婚買房子生小孩,這些以前覺得「想當然爾」的事,放在今天的環境下,卻每一件都不簡單。
而所謂想做的,不管是選擇非主流的生涯、還是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是被視為我行我素、離經叛道,就是要花好大的力氣和旁邊的人溝通,「你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打game嗎?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找到成就感,」他表情非常認真地說。
這段互動本來隨著時間過去,已經慢慢被我擱在記憶深處,但是在一次會議上,突然有八年級的記者同仁說,她有不少朋友過年其實一點都不想回家,只要想到得面對親朋好友追問:「找到工作了沒?」、「什麼時候考上國家考試?」、「有沒有結婚對象?」壓力就大得喘不過氣來。
這內在的價值衝突,不只是「能不能做到,給出一個交代」的層次,更在於「這件事真有這麼重要嗎?重要到要靠它來決定什麼叫理想的人生、什麼叫存在的價值?」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成就焦慮,但今天,這四個字的內涵確實更複雜了,因為光是對「成就」兩個字的定義,就出現巨大的世代間歧異。
而對此刻正經歷著這些新舊價值彼此碰撞、崩解的每個人來說,如何從中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捆綁或陷入迷惘?
事實上,在面對不同的考驗,都必須努力把包袱化為資產,不是追逐旁人眼中的成就,而是成就自己。在這裡,「成就」更像是動詞,是empower、是enable、也是enrich自己。
春節年假期間,很適合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相信能帶來對應和啟發。
年輕人不想社交、不想生娃,只想養青蛙:「旅行青蛙」暴紅的4個真相" data-reactid="41">● 年輕人不想社交、不想生娃,只想養青蛙:「旅行青蛙」暴紅的4個真相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goo.gl/iy5TCA" data-reactid="44">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
Let's block ads! (Why?)
via 理財就業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ift.tt/2BNn7op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