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中鋼能源與環境事務推動辦公室助理副總經理 區域能源整合 張西龍扮推手

工商時報【林憲祥】

中鋼能源與環境事務推動辦公室助理副總經理、也是新能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張西龍,是中鋼區域能源整合與區域資源整合的幕後重要推手,他將廢氣轉化成蒸氣、將廢料轉化成水泥副原料,成為中鋼與下游產業的重要再生能源,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張西龍於64年4月1日進入中鋼工作,由基層工程師做起,迄今長達41年。他先到動力工廠服務,又於73年考取位於泰國曼谷的亞洲理工學院,主要學習能源技術,包括再生能源、太陽能及生質能源等技術,他們班上有30多個學生,包括來自日本、台灣、印度等10個國家,共2年時間,期間讓他受惠良多。

張西龍返國後,於75年被調往中鋼公共設施處規劃組擔任副組長,他向公司提議必須推動區域能源整合,並在時任總經理的前董事長王鍾渝授權下推動相關工作。他指出,77年時,因許久未降雨,導致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屏東東港溪的水位劇降,且發生嚴重鹽化現象,當時中鋼雖有備水儲槽,但因供水吃緊,情況相當危急,鋼廠生產線差點停工。

張西龍印象深刻的是,鄰近的榮化、中石化廠因無水可用,就利用水車到到高樹等地載水來補充生產線。當時要做純水給鍋爐用,以產生蒸氣,再供應生產線,必須使用離子交換樹脂。幸好,在危急存亡之際天降豪雨,才解決缺水的燃眉之急。

張西龍指出,「危機是轉機的思維動力」,82年中鋼就積極推動區域能源整合,且與榮化、中石化洽談合作計畫,當時榮化率先響應,於3個月內完成蒸氣管連接作業,接著中石化加入,之後下游可省去鍋爐設備投資,由中鋼供應蒸氣,供氣穩定可靠,價格又便宜,可降低營運成本。

後來,工業區內下游廠商紛紛加入,包括中油在內,至100年時,共有14家廠商參加,一年最高創造32億元營業額,且最高時每年可減排57.4萬公噸的二氧化碳。中鋼未來也相當看好大林蒲循環經濟專區的市場前景。

張西龍接著調到工安環保處,為因應四階擴建用地,他負責清場的工作,設法清除堆放在建廠預定地內的爐石、礦泥等4座大山,於是他一方面向政府申請爐石海拋,另一方面到旗津舉辦說明會,積極和漁民溝通,且對於有疑慮的漁民,安排搭乘運送爐石的船出海,負責監督工作,才化解漁民的疑慮,順利移除爐石。

對於礦泥部分,張西龍認為,礦泥裡含有鐵的成份,適合水泥廠使用,當時業者都自國外進口,他為了推動區域資源整合,就積極拜訪國內各水泥大廠,經溝通後,業者同意使用中鋼的礦泥,不僅取代進口材料,降低成本,而且順利消化掉堆積的礦泥,讓四階順利啟用。迄今包括中聯資在內等水泥廠和土木營造業,已有10多家使用中鋼的水淬爐,成效顯現。

Let's block ads! (Why?)



via 理財就業新聞 - 頭條新聞 - Yahoo奇摩新聞 http://ift.tt/2fEQfEQ

IFTTT Manage this Applet

張貼留言

0 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