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伶、林巧雁╱台北報導】今年以來在外資券商的部分,先後傳出巴克萊證券、巴黎證、里昂證撤出台灣或裁員,而外資投信同時也因為金管會推出深耕計劃,要求境外基金加強在台投資而出現洗牌,部分規模不夠大的外資投信選擇出售基金總代理權,縮小在台人員編制。
分析師轉往香港中國
今年外資券商圈的第1顆震撼彈,由巴克萊證券在4月底投下,在台灣擁有包括陸行之、楊應超等明星分析師的巴克萊證券,因台灣股市交易量低迷加上母集團獲利萎縮,決定撤出台灣。巴克萊銀行也宣布結束台灣業務,裁員50~60人。
隨後像是巴黎證與里昂證券等外資,先後傳出縮小編制,部分分析師則轉往香港或中國等地工作。
除此之外,德意志銀行今年5月也裁減台灣10~20名員工。據各銀行年報統計,花旗、渣打、滙豐與澳紐銀行在台人數,從去年底至今年第1季共減少500多位員工。外銀高層說,這些包含優退、業績差被裁或自己走人,且各外銀的財務等不賺錢單位,大概從36個月前就開始遇缺不補。
外資投信業界也有類似情況,部分規模較小的境外基金業者如天達,就決定在今年3月將基金總代理業務移轉至野村投信,儘管保留在台牌照,但僱用人力從20人大幅萎縮到僅剩4人。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via <<蘋果日報>>財經總覽 http://ift.tt/2d14aoU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