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台灣南向政策的挑戰

文/洪寶山

中國施壓阻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事件一樁接一樁,七月時農委會漁業署兩名官員前往義大利參與國際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會議,被主辦單位驅離出場;單純的運動賽事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我國選手服的國徽被迫改成黨徽;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九月二十七日將在加拿大舉行,台灣八月四日遞件申請邀請函,至今未獲回應。中國用盡各種辦法打壓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而蔡政府上台後喊的「新南向政策」,第一個挑戰就是要與以「一帶一路」布局東協的中國直接競爭。

東協是東南亞國家在1967年成立的,2008年金融風暴後,東協各國表現出強勁的經濟成長力,在全球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了各國覬覦的新興市場,對中國、對台灣都不例外。重要的是,在各國的競爭中,台灣的優勢到底在哪裡?東協這一塊大餅,台灣究竟能分得多少?說到底還是自己的競爭力問題。

在1980、1990年代,台灣長期穩坐東協部分國家最大外資國,投資規模數一數二。1990年代後,由於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積極向台商招手,台商轉往中國投資風潮日盛,2000年以後,台灣對中國的投資已超越對東協。台灣是一消一長,相較於日本、韓國,他們在中國與東協國家的投資是同步成長,實在大相逕庭。

行政院表示,新南向政策涉及的國家有十八個,包括東協十國、南亞六國,以及南半球的紐西蘭、澳洲,東協還是最重要角色,而新南向最終目標是要與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我認為,不管簽不簽自由貿易協定,新南向政策要成功,關鍵點還是在自身的競爭力,去徹底了解台灣在公、私部門的優勢各自是什麼,來評估現在及未來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才能讓新南向政策化成行動力,而絕非口號。

了解,是南向成功的開始。很多人對東協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親自走一趟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就會知道世界大不同了,所以多讓年輕人出去磨練,讓人才彼此交流,會是南向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基礎關鍵。

人對了,事情就對了。政府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若建立「以人為本」的新經濟戰略,重視人才培育,台灣的優勢就會隨之生成。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839期http://ift.tt/1XmcBxd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

Let's block ads! (Why?)



via ETtoday 財經新聞 http://ift.tt/2d3rWzV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Turn off or edit this Recipe

張貼留言

0 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