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砲反擊《經濟學人》央行批大麥克指數不準

最新大麥克指數評台幣匯價遭低估41.2%,央行昨日大力反擊。

嚴正抗議
【王立德╱台北報導】《經濟學人》最新「大麥克指數」出爐,指台幣匯價遭低估41.2%,央行沉默3日,昨日晚間以新聞稿強烈回應,表示大麥克指數「從來就不是匯價走勢的精準預測,只是使得匯率理論更容易理解的工具而已。」


《經濟學人》的「大麥克指數」起源於1986年,以輕鬆方式介紹匯率理論,更掀起一股「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熱潮。其內容很簡單,同樣一個大麥克,在各國的售價理論上該相同,但受到匯率影響,折算成同一貨幣(如美元)後卻有所不同,這代表各國匯率影響到商品售價。

低估幅度僅次香港

也因為道理淺顯易懂,大麥克指數面世滿30年,一直都是外界熱愛引用的話題。上周甫出爐的最新大麥克指數暗示,台幣兌美元匯率遭低估41.2%,在48個被列入分析的國家及地區中,低估幅度僅次於香港。
既然挑動了央行最敏感的神經,央行昨日發布新聞稿,指大麥克指數是立基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理論,也就是長期來說,任2個國家的相同商品籃,經匯率換算後,應具有相同價格,若價格有所不同,則顯示匯價有「高估」或「低估」的傾向,但大麥克指數的商品籃僅有1種商品,即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而已,並不能顯現市場上所有商品的全貌。

不能顯現商品全貌

央行更補充,《經濟學人》早在2003年就坦承「大麥克指數有其缺陷」,大麥克並非跨境貿易的商品,不符PPP理論的條件,且大麥克漢堡價格易受各國稅負、關稅、不同的利潤率,以及租金等非貿易投入財的成本影響。
央行進一步說,PPP是長期概念,象徵匯價最終走向,但對於解釋當前市場均衡匯率,「卻貢獻甚微」。
央行更引2006年的《經濟學人》,指若干美國政壇人士,因迎合自身目的,過度且隨意地引用大麥克指數,最好的例子是因為中國的大麥克價格便宜,所以中國應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來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但中國大麥克便宜,並不代表人民幣匯價遠低於公平市場價值。
央行最後說,大麥克指數原只是《經濟學人》的趣味之作,但之後卻被廣泛使用,甚至到濫用的程度。對此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

央行回應「大麥克指數」

1.大麥克只是《經濟學人》的趣味之作,但之後被濫用,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
2.大麥克不是跨境貿易商品,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條件
3.大麥克容易受到各國稅負、關稅、不同利潤率、甚至租金等非貿易投入財影響,從來就不是作為匯率走勢精準預測
4.若干美國政壇人士喜歡過度且隨意引用大麥克指數,來迎合自己目的例如以此要求中國應使人民幣大幅升值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Let's block ads! (Why?)



via <<蘋果日報>>財經總覽 http://ift.tt/2aoeBBB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Turn off or edit this Recipe

張貼留言

0 留言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