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傳產新天地

文/洪寶山

台灣產業轉型要徹底翻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也沒有必要,一個國家需要的產業是多面向發展的,就像一個金字塔,在最底層要有傳統產業支撐,再往上發展服務業、創新產業,而不能一味求新,忽略了傳統產業的重要性。

發展傳統產業,最需要的就是人力跟土地,當然,在科技的進展下,製程可以運用科技更有效率,也可運用機器人的發展,節省人力。但再怎樣,傳統產業的基本型態還是不會改變,因此,在一個土地小、人工貴的地方,傳產要發展自有其困難之點,所以才會有許多台商逐「低成本」而居,走出台灣,到中國大陸、到東南亞。而在這些國家經濟崛起後,原來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再,這時就要再尋找一個新的天地,放眼全球,大家眼光應該都是聚焦在非洲。

非洲不但土地大,人口也年輕,現在還在經濟的起飛前期,成長空間相當大。從土地來看,非洲的面積是中國大陸的3.5倍,比一個中國大陸、一個美國、一個德國、一個法國,再加上一個英國加起來還要大。雖須扣除40%的撒哈拉沙漠,但也還有60%可以耕作。在人力上,這裡有五十四個國家,聚集了十三億人口,重點是年輕,還沒有成熟國家人口老化的問題。從這些觀點來看,舉凡人生必需品,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的產業,在這塊土地上都大有發展機會。

接下來就是要看,如何把台灣傳統產業移植到非洲大陸這塊新天地,目前非洲對全世界都還沒有建立關稅的壁壘,對台商來講,是一個可以自由競爭的市場,如果可以好好的規劃經營,也許可以是台灣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這時台商要學到在中國發展的教訓就是,當年到中國大陸發展的時候,只把中國當工廠,而忽略了其經濟成長後所帶動的消費力所成就的大市場,這樣的思維改變,就是要在當地深耕品牌,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才能賺到未來非洲發展的商機,而不是重蹈覆轍,只賺到低成本的優勢,錯失了高利潤的消費市場。

六月份的景氣燈號已經亮出轉向的黃藍燈,代表已經在慢慢回溫。面對如此的經濟局面,坐困愁城絕對不是辦法,只有努力走出去,才能在新天地打造榮景。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第831期http://ift.tt/1XmcBxd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

Let's block ads! (Why?)



via ETtoday 財經新聞 http://ift.tt/2agFMyB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Turn off or edit this Recipe

張貼留言

0 留言

搜尋此網誌